自戀型人格障礙重點包2 — 中文版

準純
10 min readAug 3, 2021

--

筆者會把自戀型人格障礙這個主題分成3篇文章,第一篇是中英資源版,所有筆者推薦的資源連結都在這!第二篇是中文版,除了放上筆者推薦的中文資源外,筆者也會分享那些文章中的重點。第三篇是英文版,也是除了放連結外還會有重點分享。無論您是自戀型人格受害者或當事人,都適合使用這份重點包。

由於這個議題是非常專業的領域,(連許多中文世界的專業工作者都可能還不清楚自戀型人格障礙與narcissistic abuse的概念),所以只讀一兩篇重點,是沒辦法完整了解那麼多重要的概念的。而誤解也會造成更多不良的後果,因此強烈建議讀者點擊連結,完整閱讀原文,才能了解原作者敘述的完整脈絡唷!

首先要大推普斯諦蛻變坊 (freeryou.com),這是陳思含心理治療師的網站,裡面分享許多專業的心理系列文章,非常豐富、實用,又不難消化!筆者在研究自戀型人格障礙時,發現這個議題在中文網路上的資源較國外來得少,但看到陳思含心理治療師自戀型虐待系列時,真的是猶如在沙漠中遇到綠洲一樣驚喜!自戀型虐待系列的文章會教你怎麼應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相信對活在自戀型障礙者身旁的受害者會有很大的啟發與療癒。

主題文章目錄:自戀型虐待

文章連結:什麼是自戀型虐待與自戀型人格?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 (DSM 5),一個人要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疾患(也稱自戀型人格障礙),需符合以下九項診斷標準中的其中的五項:

1. 對自己的重要性有太過膨脹的自我感覺良好。
2. 沉溺於無限的成功、權力、傑出、美貌、或理想的愛的夢幻。
3. 相信自己是特殊且獨特的,並且相信自己只能被其他特殊或高地位的人或機構所瞭解或交往。
4. 需要被過度的讚賞。
5. 認為自己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要什麼就應該有什麼。
6. 人際關係中有剝削他人的行為。
7. 缺乏同理心。
8. 忌妒他人,或相信自己被他人忌妒。
9. 表現傲慢自大的行為或態度。

重點分享:

  1. 「自戀型虐待」是從英文「narcissistic abuse」翻譯而來。
  2. 每個人都存在著自戀的特質,自戀的本質就是自我中心。可以把自戀看成一個光譜,從極度低自戀(也不健康,是無毒的低自尊,甚至過度犧牲自我的表面好人),到病態的自戀性人格(通常有毒),我們都在這個光譜上。兩個極端都不健康,在中間取得平衡最好。
  3. 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並不一定會得到診斷標籤,所以在談自戀型虐待時,陳思含心理治療師強調「病態自戀狂」,與健康自戀或低自戀做區隔,也能更完整周全地涵蓋病態自戀者。
  4. 以病態自戀為基礎,自戀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戲劇性人格障礙,都是可能出現的診斷;更常見施虐者從未得到任何診斷。
  5. 無論被貼上什麼標籤,如果沒有「病態自戀」的本質,其實都不太符合陳思含心理治療師所談的自戀型虐待。

文章連結:自戀狂出招:煤氣燈 (你瘋了)

1944年的電影「煤氣燈下 (Gaslight)」,故事中的丈夫透過操弄家裏的煤氣燈 — 妻子若說燈忽明忽暗,丈夫就會告訴她沒這回事 — 持續透過這樣的精神與現實操弄,讓妻子相信自己瘋了。

重點分享:

  1. 以他的無知否定你的已知。病態自戀狂因為極度且病態的自我中心,往往採取「我相信的就是事實」的觀點,當我們的事實被否定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感到生氣並且試圖說服對方,這種說服往往徒勞無功,而且病態自戀狂加上其他的手段後,你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或是因為長期被否定事實而感到痛苦
  2. 不合理的挑剔你,使你痛苦,當你提出感受希望他不要再這麼做時,他又會攻擊你是玻璃心、抗壓性低、無法承受批評。「感覺沒有對錯,不尊重你的感覺,就是一種侵犯。」
  3. 選擇性接受資訊。許多的病態自戀狂傾向於非黑即白、全有全無的思考模式,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病態自戀狂是歧視者的原因。
  4. 試圖跟病態自戀狂溝通、解決衝突,最後的結果都只是讓自己被指責,事情不旦得不到解決,甚至使自己很受傷。因此,許多受害者會發現坊間各種提倡健康溝通技巧的書籍一點用處也沒有;對病態自戀狂無知的助人者,也常給一些無用、甚至引火上身的建議,尤其當他們強調溝通的時候。
  5. 真假難辨的傷害性玩笑。病態自戀狂常以「我只是開玩笑」,指責對方缺乏幽默感,否定對方的感受、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文章連結:自戀狂出招:孤島與飛猴

重點分享:

  1. 「飛猴」指的是被病態自戀狂利用來虐待受害者的人。這個詞出自於童書《綠野仙蹤》,裡面的壞女巫派出有翅膀、會飛的猴子替她攻擊目標。
  2. 飛猴不一定是故意或知道自己在傷害受害者,有些飛猴知情,有些無知,或是被病態自戀狂所操弄。
  3. 自戀型虐待的受害者身邊常常充滿飛猴,導致受害者被加重創傷。
  4. 飛猴自以為中立、客觀、超然,或誤以為事情並不嚴重、以為病態自戀狂只是「像每個人一樣都有點小缺點」,或有著勸和不勸離的觀念,認為受害者想太多、太敏感、不知惜福,全都是二次傷害
  5. 無知的飛猴每次替病態自戀狂合理化或說好話,或者要求受害者反省、想開點、放下,都只是再次傷害受害者

文章連結:病態自戀父母與職場自戀狂

重點分享:

  1. 他們想要孩子讓他們驕傲,卻又不能接受孩子威脅到他們自以為的優越。
  2. 教養方式傾向以教條性、方便性為考量,導致他們的孩子常處在一種情緒孤兒的情境中。他們忽視孩子的個體性與個別需求。
  3. 華人社會太過榮耀父母位階、把子女當成工具,少有人會質疑父母有毒,反而常常把「孝順」掛在嘴邊去壓迫受害的孩子,導致許多人在各種隱形暴力下成長,界線與自尊都損壞了,於是產生了更多的病態自戀狂與獵物,世代複製下去

文章連結:反應性虐待 Reactive Abuse

「反應性」+「虐待」

重點分享:

  1. 反應性虐待,是受虐者被逼得忍無可忍、沒有別的辦法,加上強烈的情緒,所產生「看似」虐待對方的行為。
  2. 我們的「道德」是否其實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傷害受害者、過度扁平簡化、缺乏同理心的無知或不道德?當我們論斷一個人的行為時,是否看到行為背後的更複雜問題
  3. 請「盡量」小心別掉入對方的坑。但如偶爾失足也不需太過自責。請建立可信可靠的人際支持系統,當你的生活中存在著相信你的人,你會發現自己更有力量。

文章連結:受害者該怎麼辦 (上) | 如何與自戀型人格相處

重點分享:

  1. 斷絕往來 (no contact)
  2. 冷處理 (gray rock) (如果無法斷絕往來)
  3. 建立健康界線
  4. 建立健康的支持系統
  5. 創傷療癒

文章連結:受害者該怎麼辦 (下)

重點分享:

  1. 受到自戀型虐待的受害者,可能產生各種的創傷與身心問題。可能有腦部的變化以外,「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CPTSD) 是自戀型虐待受害者常見的後果。
  2. CPTSD往往需要專家長期的心理治療,並非只靠精神科藥物就能治癒,也不能當作單純的憂鬱症或焦慮症來治療。
  3. 目前在亞洲,自戀型虐待、CPTSD的議題尚未受到廣大的重視,所以缺乏具備這些專題能力的心理治療專業者。可以先從專長「家暴」、「人格疾患」、「創傷」的諮商師或社福資源找起,然而,專長「治療或諮商人格疾患患者」的專業人士,不見得了解關係動力和受害者狀態,所以必須留意。

文章連結:自戀型虐待後的自我療癒盲點

重點分享:

  1. 訴苦是必要的過程,討公道也是人性正常反應
  2. 如果把「訴苦」這種必要的初期過程變成長期的狀態,永遠具焦在抱怨和攻擊創傷經驗和施虐者,那麼也就是永遠沒有進入到自我療癒的階段。
  3. 受害者在嚴重創傷反應中很常出現假性自戀表象,但把創傷處理好後這種現象就會消失。假性自戀是指受害者活在自己的創傷世界,無法換位思考反觀自己的樣貌。

文章連結:遭到自戀型虐待?別放錯焦點了。

重點分享:

  1. 不要與病態自戀狂一起參加關係諮商,也不要試圖告訴病態自戀狂他有病、他是自戀狂!
  2. 第一步是搞請楚自己到底要什麼。如果你想要改善自己的痛苦,請自己接受心理專業人士的協助。在求助的過程中,你會漸漸知道自己接下來最適合的方向。
  3. 「病態自戀狂」並不是正式的診斷名稱,而是陳思含心理治療師基於觀察病態自戀的原則性所自創的詞語,以便論述現有的心理疾病診斷中所無法妥善涵蓋之處。請參見《如果你的心理師沒聽過自戀型虐待或病態自戀狂?》

補充:亞斯伯格症和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區別

<我遇到病態自戀狂了嗎?>這篇文章中,結尾有提到亞斯伯格症和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區別,摘要如下:

  1. 亞斯伯格症者並非全都沒有同理心,而且根據嚴重程度的不同以及治療介入的時機,是有可能培養出同理心的。
  2. 亞斯伯格症者並不會抗拒同理心的培養;不過病態自戀者通常對同理心斥之以鼻,只有在對自己有利的前提下才願意學習同理心的「表演技巧」。
  3. 某些學者認為,亞斯伯格症和病態自戀有時會共同存在、互為因果、或是被誤診。

--

--

準純
準純

Written by 準純

People need "veils of ignorance" instead of invisibility cloaks.

No responses yet